我是今年一月多就看了《無聲》,片中每一個細節都印象深刻。
當時內心很複雜,一來是這片拍得好,屆時肯定最後會引發大家必須要討論、重思這故事改編的新聞事件原型:台南啟聰學校事件。(本片並非翻拍韓國片《熔爐》,不知道為何網路上會有人這樣思考)。
二來是,如果真的要討論下去新聞事件原型,很怕對當事者們造成二度傷害。所以這片行銷宣傳上有很多必須屈就閃躲的狀況。
三來就是,去年秋天有《返校》成為現象級電影,今年秋天就會是《無聲》。當然這個說法並不等同於《無聲》會賣座到2億以上這種天文數字。
這片只要能第一階段突破3千萬,最後能往5千萬邁進就是很大的成就了。畢竟你要觀眾進場關心一個「嚴肅議題」並不容易,特別是這議題本身是不好受的。
四:本片演員群表現精湛,特別是南韓演員小光這個角色,可惡、可憐、可恨、可悲,全融合在這角色身上,非常不容易。當然其他演員群們也非常好,我特別喜歡開場戲那段劉冠廷老師為了早點結束紛爭,刻意選擇「善意謊言」來「便宜行事」,降低聾人與聽人之間的繁瑣衝突。
反正講到底,就算聾人是倒楣鬼受害的一方,但為了達到聾啞人心中的公平與正義,可能需要繞非常龐大的路徑才能抵達是非彼岸。聽人佔盡社會主導霸權,這對聾啞者來說才是他們真正沉默的無力感。
那考究時間成本之後,善意的謊言就成了聾啞者被外界霸凌的基礎了。這片有非常多的戲劇衝突點,也會讓觀眾思考兩造的立場。真的沒有對錯?只缺乏理解的包容性嗎?聾啞者無法真正恨那些霸凌他們的聾啞者,因為外在的歧視才是更可怕的巨獸。
今天看到新聞稿,本片口碑狂飆票房逆勢成長25% ,話題發酵縣市首長包場響應。當這作品可以從影劇版跨足其他版面,就代表這片有機會觸及不同階層了,最後希望各大行政機關都應該包場,看看這部片,理解這社會有多少「不被理解、不被重視」的無聲者,他們需要大家的發聲。
也許有一天,那一天應該是很久之後,他們才會覺得並非孤獨地活著。
開拍《無聲》這種作品,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行為,畢竟切入傷口如此深邃的影視作品,既不能譁眾取寵,也不能消費他們。編導在這兩者之間,如何選擇?是非常非常麻煩的道德問題。
囉嗦寫了些,很感動這片居然第二周爬到冠軍,雖然本周就面對日本動畫超強對手,但只要能維持聲量,誠摯地希望大家「必須看這部片」,這片希望能成為現象級的影片。這片真是年度議題,特別是在這疫情麻煩底下,能到電影院的朋友都是天使。